皮书研究
国际出版是中文图书走向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皮书作为一种具有鲜明话语特征并被国际社会关注和接受的智库报告,在政府决策、智库思想交流、社会推广、媒体转化、引导舆论、传递中国话语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皮书研创出版通过构建智库话语平台,为促进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建言献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介绍中国发展经验,为提升中国在学术上的对外话语权提供了有效支撑。随着皮书出版国际化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越来越多反映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发展变化的优秀皮书走出国门,向各国读者传播中国声音。针对中国皮书国际化问题及模式提出如下思考:
一、 中国皮书国际化的问题
我国的皮书国际化发展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在世界对中国日益关注和“一带一路”倡议日益深入的背景下,皮书国际化发展仍任重道远,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关于皮书的时效问题
皮书虽然具有独特的资料价值,但在国际出版过程中,时效性是皮书国际化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一般情况下,皮书是对上一年度某领域发展状况的分析与汇总,本身已滞后一年。而国际出版涉及评审、翻译、审校、出版等过程,时间跨度还要超过一年。如果按照这样的国际出版流程,皮书出版时内容已经滞后两年有余。
2.关于皮书的规范问题
学术质量是保证皮书“走出去”的核心。学术规范,是国内外学术界经常讨论的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为了使皮书的国际出版能够顺利进行,作者和编辑必须在写作、编校阶段就注重数据来源的准确性,以及图表和参考文献的规范性、索引的完整性。如果忽略了这些因素,皮书在翻译成英文后也需要花费时间进行修订和补充,以期提高国际出版的质量。
二、 中国皮书国际化的发展模式
1.面向市场
中国皮书国际化的核心问题是面向市场。中国皮书国际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皮书适应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国的皮书要想完成“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使命,就必须做好做足适应国际市场这门功课。
首先,适应国际市场需要了解国际市场的主体,包括了解国际市场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国际出版市场与中国出版业在体制和运作方式上是不一样的,要想成功进入国际出版市场,必须对国际出版市场进行深入了解。同时,我们必须了解国外读者对图书产品的需求。各个国家、地区、民族对图书的要求千差万别,我们一定要研究国际上各层次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其次,皮书产品要有过硬的质量。提供过硬质量的皮书产品,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有原创性。皮书是运用科学、实证的方法在筛选和梳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得出系统的研究成果。而这些资料是以调查研究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作为分析基础的,这样才能提供具有原创性的成果。另外,皮书中的各篇研究报告也应该是原创首发的。二是要有权威性。皮书的权威性首先来自作者的权威性。皮书的作者一般是著名学者和权威研究机构组成的团队,而不是单个人,群体智慧更显示皮书的权威性。皮书的权威性还表现在数据的权威。皮书的数据资料必须真实,真实是权威性的基础。当然,权威的作者对真实权威的资料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加工,最后形成的总报告和整本皮书,代表了作者的观点和水平,自然也就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三是要有时效性。皮书是对当下的事物和社会现象进行研究,这就要求皮书使用的数据资料应是最新的。由于皮书国际出版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决定了皮书国内和国际出版的时效性有较大差距,但不能以此为由忽视其时效性。
最后,出版皮书的出版社要重视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和经营。我们要广泛联系、联合国外出版企业,不断强化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与广大皮书消费者的联系和沟通,不断提高在广大皮书消费者中的知名度、信誉度和影响力。
2.资源整合
由于中外读者阅读习惯的不同,为了更有效地发挥皮书权威性和学术性的优势,对已出版的皮书进行资源整合成为皮书国际出版的发展趋势之一。资源整合有很多途径,目前主要采用如下方式。第一,单本皮书历年文章的整合。具体来讲,即将某种皮书多年来出版的内容按照一定结构整合成一本完整的学术专著。第二,多本皮书的整合。具体来讲,即将两本或多本皮书中研究方向一致的部分抽出,重新整合成为一本学术著作。
3.学者国际化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国家形象、国际话语权和话语体系建设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是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核心,是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的有效途径。学者是学术体系的核心要素,学者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是皮书国际化的决定因素。从长远角度来看,我们要建立一个关于当代中国的研究网络。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不仅可以出版皮书和其他学术著作、论文集,还可以举办有关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国际会议,以培养一大批国际化的皮书作者。这样,皮书国际化就有了深厚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我们对皮书运作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各项措施的不断完善,我国皮书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会不断提高。
(何霖俐,西南科技大学拉美研究中心(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训基地)专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