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蓝皮书研创与区域国别研究的思考-米乐app官网下载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
  • 网站导航

皮书作者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皮书机构

皮书研究

对高校蓝皮书研创与区域国别研究的思考
——第三期全国皮书研创高级研修班学习心得
来源:本网  作者:覃方杏   发布时间:2018-05-23

  作为首次接触蓝皮书写作的新晋“皮友”,本人有幸在2017年参与了所在学院的《中东欧国家年度发展报告(2016-2017)》国别篇目的编写工作。社科文献出版社的第三期皮书研创高级研修班报名的通知一经发出,便使我眼前一亮,这正是我非常需要的学习课程!带着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对蓝皮书建设的热情和信心,我在四月的春光里来到了花团锦簇的郑州。在认真聆听了中国皮书第一人谢寿光社长、智库权威郑秉文副院长、以色列蓝皮书主编张倩红副校长以及河南蓝皮书主编张占仓院长的讲课后,让我对皮书研创和区域国别智库建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扩宽了皮书创作和区域国别研究的思路,各位老师的悉心讲解,给我带来了很多关于高校皮书研创和国别区域研究的启发。

一、 “一带一路”建设下的区域国别研究热潮

  作为中东欧小语种专业教师,对于“一带一路”倡议所带来的区域国别的研究热潮,感受尤为深刻。国家大力发展对于“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与地区的认知和研究,使得很多过去冷门的国家及非通用语都成为了近几年的热点,并逐步走入大众视野,为普通人所熟知。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里,信息的传播效率大大加强,多元的文化和世界格局促使了我们面向世界、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正如张倩红教授指出的,我们其实缺乏对于世界的全面了解,尤其是对非通用语国家的了解。同时,非通用语国家往往也并不了解中国,有的国家对中国的印象甚至停留在20世纪60—70年代。交往的前提是互相的了解,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才能让国与国之间的合作达到最大化,求同存异并寻找到互利共赢的合作之道,让合作更稳固、更长远、更务实。区域国别研究,既为政策制定与理论研究提供支持,也是促进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的急切之需。十九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赋予了中国学者一种大国责任。

二、 新契机与新平台

  过去高校的外语类学科,几乎清一色都是语言和文学的研究方向。顺应新时代的需求,传统的人文社科开始转型,逐渐从理论研究转向现实问题研究,从严格划分的单学科研究到跨学科、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一带一路”建设成为了高校研究转向的新契机,高校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应用型综合研究能力的建设。以外国语院校为例,外国语言学科的研究方向正逐渐从传统的语言文学拓宽到对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全面研究。这一点,从近年来各个高校挂牌成立的大量研究中心可见一斑。而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皮书的写作与建设又成为一个良好的平台, 能让高校更好地发挥智库功能。

1. 皮书成为高校区域国别研究的平台。

  皮书涉及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传统的“单兵作战式”研究很难满足编写的需要,往往需要打破现有的学科界限,统筹校内、校外的科研人员,甚至是吸收国外学者,将各个学科的研究人员统一在一个项目之下,发挥集成效应,让研究成果更丰富。而皮书本身就作为高校区域国别研究的最佳成果展示,可以深入地、持续地追踪一个国家或地区各个领域的发展和变化,对外来趋势进行科学的预判。

2. 皮书成为高校培养青年学者的有效途径。

  因为皮书撰写的门槛相对发表学术文章的门槛不高,可以成为锻炼青年研究人员和教师学术写作能力以及提高调研水平的有效途径。皮书是一个连续的写作和过程,需要作者对对象国进行持续的关注追踪与信息收集整理,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磨练作者的信息敏感度和对问题的综合研判能力。几年下来,持续的积累可能锻炼出针对一个国别或区域的专业研究人员。

3. 皮书成为高校发挥智库功能的有力工具。

  皮书既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系列专题研究,又可以结合智库研究中的重点和热点,在“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方面选取相应的研究专题,增强研究的实际应用性,让区域与国别研究的成果有机会为政策设计建言,发挥智库应有的作用,提高研究的实际成果价值。

三、 问题与挑战

  虽然各大高校掀起了蓝皮书研创和创办国别研究中心的热潮,但在实际的队伍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客观的困难与问题,对皮书研创研和区域国别研究的可持续性、成果质量、实际应用性等方面提出了挑战。

  首先是皮书研创和区域国别研究队伍的人员组成。为保证皮书撰写和区域国别研究的质量,研创队伍多以高校教师为主。但高校教师往往身兼多职,尤其是非通用语教师,身兼教学、行政、教材编撰、学术研究多重重任,精力和时间均有限。而皮书的撰写与国别的研究都是连续性的工作,要求在平时对对象国相关领域进行持续性的情况关注、资料收集和整理、定时进行对外联络与交流,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高校教师能否确保足够的投入,直接影响到皮书成书的质量。

  其次是教师考核评估系统未肯定皮书研创的价值。目前绝大部分高校的教师职称评估系统并没有关于皮书撰写的考核分数,而皮书的撰写不是简单的事情,在职称评估的压力之下,在皮书项目上的大量投入和付出却无法得到应有的肯定与回报,很大程度上会挫伤教师对于参与皮书研创项目的热情。

  最后是高校的区域国别研究中心面临地方政府筹措的同类中心的挑战。由于区域与国别研究是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型研究,而高校的研究中心往往还是建立在某个院系某个专业之上,研究人员的构成其实还是单学科的。而近年来各地方政府筹措的同类研究中心,可以统筹和集结不同部门、不同专业的人员进行协同研究,另外还有企业的资金支持,在明确研究方向、综合研究实力和机构可持续性上可能更具优势。

四、 应对与期待

  针对上述的问题和困难,几位老师在讲课中也提出了一些应对的建议。

  首先,需要学校高层甚至教育部领导层面提高对皮书研创价值的重视程度,把皮书研创纳入高校教师的考核评估中,肯定皮书撰写的工作,鼓励教师参与到皮书研创和区域国别研究的队伍中来。

  其次,明确教师的职务重点,让教师集中精力完成所长,有的放矢。吸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加入研究队伍,发挥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作用,鼓励学生进行皮书撰写,由教师进行指导并对稿件质量进行把关。

  最后,加快打破学科和专业壁垒,将相关学科专业的力量汇聚在一起,互学互鉴,发挥团体的作用。

  期待蓝皮书的创作在未来愈加受到重视,让高校的国别研究中心更好地发挥智库作用,真正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建议与论证支持。

  (覃方杏,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捷克语教师。)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