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研究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直面网络带来的文化安全的各种挑战,即加强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加大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力度,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支持重点新闻网站加快发展,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工作;建立确保网络文化安全的隔离机制,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强化对网络的监管,建立并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大力发展“互联网 ”文化,推动形成以新兴媒体、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文化电商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快速成长。
关键词:网络文化安全 文化发展 “互联网 ”文化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发展迅猛,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不仅把人类带入网络时代,还开辟了人类社会的“虚拟生存空间”。当前,网络对人类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直面网络带来的文化安全的各种挑战。
一、 科学把握网络文化安全的时代内涵
所谓“文化安全”,是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文化模式,抵制外来意识形态霸权强加于本土的文化渗透和文化入侵,保证本土文化资源和文化产业不被吞蚀,维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文化的民族性,维护文化凝聚力和文化自尊心。一句话,文化安全即文化主权受到尊重和维护。以往,以军事力量支撑的国家安全构成了国家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方面,而在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浪潮的冲击下,文化渗透、文化殖民已成为危及国家安全的重要形式,文化安全变成了国家安全的基本层次,变成了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手段。文化战争已成为当代战争的一种特殊形态,文化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和举足轻重的战略资源。
自古以来,文化的歧义及其引发的冲突是战争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中世纪欧洲的十字军东征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场文化战争。当今世界,虽然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但只是应然的状态,整个世界并不太平,完全意义上的世界和平仍是世人的理想期待。以文化作为手段、载体进行掠夺的文化战争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战争样态。
毫无疑问,老的殖民主义蕴含着某种文化的入侵。但是,在今天和未来,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必定挟其文化优势、利用wto规则向弱势文化地区进行渗透和扩张,演变成文化帝国主义。
冷战时代虽然结束了,可西方反华势力并没有放弃对中国实施“两化”“分化”的“和平演变”政治图谋,他们借助于各种手段和途径向中国推销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模式、生活方式等,争夺思想文化阵地,争夺文化主权。这些手段和方式除了借助于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向中国倾销文化产品、争夺中国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份额外,还要利用互联网发动文化入侵,从而对中国文化安全构成极大威胁。西方反华势力给中国带来了两大层面的网络文化安全的巨大挑战:一是网络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安全问题,即“网络的安全”或“网络文化的安全”问题。它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人为的或客观的原因(例如信息泄露、信息窃取、数据篡改、数据增减、计算机病毒等)而遭受到破坏、更改、泄露,保持系统正常运行、服务不中断,包括网络的物理安全、网络拓扑结构安全、网络系统安全、应用系统安全和网络管理的安全等。二是网络空间中的文化安全问题,即“网络的文化安全”问题,包括利用互联网载体或平台进行文化渗透、文化入侵和窃取文化情报等。
二、 客观正视网络对文化安全造成的巨大冲击
网络为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文化创作、文化交往、精神娱乐等提供了良好途径,也为人们宣传思想道德和文化教育、加强思想舆论工作提供了有效载体。
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包容量无限、任何入网者进出自由的空间,其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因而它就成了所谓“除了强奸罪之外可以犯一切罪”的空间。互联网也给中国文化建设和文化安全造成了巨大冲击,利用网络等媒体进行的各种犯罪活动至少在两方面对中国社会文化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1.网络本身造成许多文化弊端
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网络主要使用计算机语言,侧重于工具主义、操作主义,崇尚的是科学精神和工具理性。计算机人工语言同日常语言存在一定的差异,互联网所推崇的科学精神也同人文精神不完全合拍。人们在网络运用的过程中,也会对心理产生一定的伤害。人们一旦上网,就会沉溺于“虚拟现实”之中,造成网络异化,反而疏远了原有的社会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技术显示出一种技术异化现象。
2.网络带来不少负面文化冲击
网络作为一种开放、自由、平等、迅速的信息通道,必定会带来不少负面文化冲击:一是域外国家会利用互联网向中国输入其精神文化,推销其意识形态,传播一些媚俗文化、低俗文化和庸俗文化,传播利己主义价值观,而国内一些违法乱纪分子也会利用网络制造文化垃圾,加剧中国价值观认同危机。二是大量国外的思潮、理论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纷纷涌入、撞击中国文化市场,引起中国文化的混乱和失衡,弱化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特质的坚守,产生了人们对中国本土文化消解和抛弃的现象,从而引发中国文化体系中的不稳定。
因此,中国的文化建设和文化安全面临两大课题:一方面,大力培植和宣传健康的网络文化,利用网络技术争夺思想文化的制高点。另一方面,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斗争的重要阵地,它作为快捷、丰富、自由、多样化的信息传输通道,对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造成了广泛而深刻的冲击。因而,防止网络中的消极腐朽文化的传播成为维护文化安全的重大挑战。
三、 积极推进当代中国网络文化安全建设
1.加强改进网络文化建设
根据国际国内文化发展的需要,当代中国应以全新的互联网思维积极主动地应对网络战争的挑战,借助网络传播技术维护中国文化安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要加大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建设力度,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二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三要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的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四要加快重点新闻网站的发展步伐,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网站。加强建设一批宣传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站,建立完善国内政府网站,广泛开展文明网站创建工作,推动文明办网、文明上网。
2.建立确保网络文化安全的隔离机制
当代中国应建立确保网络文化安全的隔离机制,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督促网络运营服务企业履行法律义务和社会责任,不为有害信息提供传播渠道。第二,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制定网络安全标准,明确保护对象、保护层级、保护措施。第三,确立网络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标准,严防品性不良分子进入网络领域。第四,强化对网络的监管,建立网络“防火墙”,杜绝虚假信息、负面信息和淫秽色情有害信息等流入网络世界。第五,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监察队伍,提高对高技术犯罪的预防和侦破能力。
依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的“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以及“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的方针,加强网络安全立法,尽快制定包括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国家战略、国防与军事战略的法律法规,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的法律制度。加大对黑客攻击、网络犯罪、秘密泄露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提升网络信息空间的信息保障、网络治理和网络对抗的能力。加大对互联网基础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发展自主可控的软件产业,开发并推广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技术和产品,尽快形成中国独立自主的网络安全技术体系。
3.大力发展“互联网 ”文化
所谓发展“互联网 ”文化,主要是指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文化技术进步,提升文化生产力。
在网络化和信息化的社会形势下,互联网实现了“全连接”和“零距离”,它不仅创新性地改变了整个人类文化的生产生活方式,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文化载体、文化工具,也已成为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在文化和经济、经济和产业相互深度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 ”文化开启了传统文化产业生产流程再造、商业模式创新和价值链重组的大门,“互联网 ”文化带来的是文化跨界融合和虚拟集聚效应、分工整合效应和协同创新效应,必将成为中国文化赖以快速兴盛的助推器,必将极大提高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影响力,从而提升中国抵御文化侵蚀的软实力。
自2015年以来,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公司大举进军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比如,腾讯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涉及文学、游戏、动漫、影视等领域的“泛娱乐”战略,阿里巴巴打造的网民投资影视剧作品的平台——“娱乐宝”,乐视构建的“平台 终端 内容 应用”的互联网生态系统等。同时,免费模式、众创模式、平台模式、长尾模式等新型互联网经营模式也是不断涌现。
面对全新的互联网生态和基础设施,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商业模式也需要积极注入新的元素,进一步优化升级。一方面,传统文化领域需要与新技术、新业态有机融合,丰富创作手段,促进内容、业态和服务方式创新,建立传统文化发展的互联网新阵地。另一方面,面对新兴文化领域,更需要鼓励和支持个性化定制、精准化营销、协作化创新、网络化共享等新型文化生产经营形态,实现文化、创意、人才、资金的自由连接和协同创造,塑造新型文化创新体系。
四、 文化传媒类皮书如何在激烈的皮书竞争当中突围
1.调整好知识结构
文化蓝皮书没有真正达到高层次的状态,很大程度上与知识结构不合理有关。因此,调整好知识结构至关重要。
2.要有对事业执着追求的心态
对事业的追求至关重要。要把皮书当作事业来看待。很多人没有把理论研究、学术研究当作一项真正的职业,所以,培养浓厚的兴趣非常重要。列宁说过,理论是需要兴趣的,没有兴趣是做不好的。
3.要走向专业化
如何培养专家?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概念把握非常重要,分清新闻和传媒是什么关系,传媒学和新闻学是什么关系,所以要搞清楚基本概念。其次,区分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等概念。
4.要借助现代的传播手段
目前,皮书研创面临很多挑战,纸质图书也面临很多挑战。纸质图书要逐渐走向电子化、数字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很有战略眼光,既要打造数据大平台,又要走向大数据时代,还要借助现代的传媒手段,如自媒体、多媒体等,影响非常大。现在看纸书的人逐渐减少,如何从传统的纸质媒体走向自媒体、现代媒体?数字化转型很重要。皮书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纸质媒体,除了依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以外,还要与大数据相结合。
5.借助外力
中国文化品牌如何与中华文化对接,中华文化和中国文化是什么关系?人们要借助大数据平台建设、借助联合与整合的力量,使中国文化作为文化象征符号逐渐得到认可。
参考文献
石云霞:《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学术界》2012年第5期。
王瑾:《文化软实力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6期。
熊炘:《对当代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思考》,《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本文根据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涂可国在第十八次全国皮书年会(2017)上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涂可国,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儒学、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