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科建设与智库建设联动发展——以同济大学为例-米乐app官网下载

您好,欢迎来到皮书网! ||
  • 网站导航

皮书作者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皮书机构

皮书研究

促进学科建设与智库建设联动发展——以同济大学为例
来源:皮书研究与当地中国研究  作者:郑春荣   发布时间:2018-08-23

  摘要:国别区域研究类智库在高校智库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促进国别区域研究学科建设与高校智库建设的相互融合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同济大学为例,从高校国别区域研究学科以及高校智库建设的优势和劣势出发,阐述高校国别区域研究学科与智库联动发展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国别区域研究学科建设高校智库同济大学

  目前,中国高校智库建设欣欣向荣。但是,尚有很多基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诸多关系需要理顺。高校智库的提升路径尚待探讨、摸索,其中就包括学科建设与高校智库建设之间的关系。

  “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需要“一流高校智库”,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如何保障学科建设与智库建设实现良性互动,避免呈现“各自为政”“一实一虚”的现象?这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以国别区域研究为案例,结合同济大学的实践探索,探讨学科建设与智库建设如何联动,并实现协同式发展。

  一、高校国别区域研究学科建设的优势和劣势

  高校在国别区域研究领域存在着先天优势,比如,多学科的智力支持。但也存在着学科协同不够的弊端。因此,如何扬长避短是高校国别区域研究需要探索的问题。

  1.高校国别区域研究学科建设的优势

  第一,高校国别区域研究涉及多学科。例如,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或外国语言文学。高校具有多学科资源,有能力聚集各学科共同解决复杂的问题。很多高校设立了多学科的研究机构与平台,最具代表性的是在高校设立的国别区域研究方面的人文社科基地(教育部),比如,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以及教育部设立的众多国别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和备案中心。

  第二,高校可以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国别区域研究是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孵化器、催化器。跨学科性是国别区域研究最为鲜明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研究方法的综合性。除了传统的政治学、经济学和史学的研究方法外,社会学和文化学等研究方法也应用于国别区域研究,并形成各学科研究方法之间的交叉和综合。因此,国别区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跨学科的团队集体解决。这也意味着,国别区域研究不仅能汇聚多学科资源,而且也能激励研究人员培养跨学科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并形成跨学科的研究团队。

  2.高校国别区域研究学科建设的劣势

  虽然高校具有上述从事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往往仅存在于理论上。在现实中,这种优势的发挥却遭遇各种瓶颈。

  第一,国别区域研究如果依托于一个跨学院、跨学科的虚体平台,那么,它会受制于教育部的学科目录,以及窄口径的学科评估,使得国别区域研究在多学科、跨学科方面的优势显得苍白无力,而且必须退缩到各单一学科接受评估,这会打击高校对国别区域研究资源投入的积极性。

  第二,国别区域研究中心如果设立在一个学科或者一个学院内,各学科、各学院可能都有针对这个对象国或区域的研究中心。但是,各学科、各学院之间的协同却不够,甚至会形成多个分支。国内已有高校在某一个学科下设立国别区域学二级学科。比如,北京语言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分别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立国别区域学研究和欧洲学的二级学科。但国别区域研究不可避免地会重新受限于单一学科,本学科、本学院的教师拥有参与的有利条件和积极性,而其他学科、学院参与的动力明显不足。这些壁垒是因为高校未能把国别区域研究做成一个真正的开放体。主要负责的学科、学院会因为其他学科、学院的教师参与产出的成果不能用于自身学科评估,而不愿意真正拿出资源在国别区域研究平台上共享。

  3.同济大学在德国研究学科建设方面的做法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的历史非常悠久,1985年就成立了全国最早的德国问题研究所。而且,德国研究的资源遍布全校各个学科、各个学院。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也是教育部国别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它是一个虚实结合的存在,既有自己的内核,即德国问题研究所,该所隶属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国别区域研究是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五个研究方向之一。;又起到汇聚各学科、各机构研究力量的平台作用。德国研究中心得益于平台的定位和作用,非常注重做增量和加法,催化出新的课题、新的成果、新的奖项,从而服务于各学科、各学院。由此可见,同济大学的德国研究走的是一条虚实结合的道路。第一,有实体。如果没有一支稳定的专职队伍,德国研究中心将无法运作。第二,有虚体。德国研究中心可以有效地融入各学科、各学院的研究力量,其在智库平台上产出的成果可以反哺各学科、各学院。因此,各学科、各学院对教师参与德国研究学科建设持乐观和支持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是一个资源与成果的集散地。

  同济大学也曾考虑过设置“德国学”或“欧洲学”二级学科,其初衷是在某一个一级学科下面设立二级学科。而事实上,“国别区域学”或“德国学”应该是一个交叉的学科。因此,长远的目标是设立一个“国别区域学”交叉学科。目前,学校在考虑筹建中德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以此来推动国别区域研究人才的跨学科培养。现在一个有利的趋势是,同济大学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建设中也特别重视国别区域研究。同济大学的一流学科以工科为主,文科类学科距离一流学科还有较大差距。为此,同济大学考虑到在德国和欧洲研究领域的优势,把德国及欧洲跨学科研究作为文科的一流学科(群)进行建设。通过建设“一流学科”把学校的德国研究与欧洲研究的力量聚拢起来,力图产出标志性的成果。由此可见,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积极参与“一流学科”建设,而不是把自身排除或是游离在学科建设之外。其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学科与智库建设不应成为“两张皮”,而是应该成为“一枚硬币的两面”,两者不仅是一体的,而且是可以互相“翻转”的。

  二、高校国别区域研究类智库建设的优势和劣势

  从事国别区域研究的智库是高校智库的一种重要类型,同样,高校国别区域研究类智库既有其优势,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些优势和劣势与上述高校国别区域研究学科建设的优势和劣势紧密相关。

  1.高校国别区域研究类智库建设的优势

  第一,高校智库主要以基础理论研究为重点,关注长期问题。高校智库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长期研究,从而对对象国或区域的现状和问题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透彻的分析。因此,相比之下,从事国别区域领域基础研究的教师较易兼顾应用对策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智库建设的准入门槛并不高。

  第二,高校智库可以利用自身的历史传统、语言优势和专业特长,对某一个对象国开展针对性研究,填补国别区域研究领域的空白点,实现差异化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山东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2.高校国别区域研究类智库建设的劣势

  第一,高校国别区域研究类智库建设往往以学科评估为导向,缺少对智库成果的重视。高校在智库成果奖励方面做得不够,没有将智库成果纳入教师职称评定体系。因此,教师参与智库建设的动力明显不足。

  第二,高校教师缺乏与决策部门的沟通对接,对决策咨询需求吃得不透,常常一个人“闭门造车”,难以及时提出有用的对策建议,使得撰写的政策专报失去了自身的价值。

  第三,高校智库往往是“单兵作战”或“少数人业余作战”,即缺少专职的、长期从事智库研究的人员。这也使得高校智库容易缺少长期规划,有些高校智库可以说是有名无实,处于半休眠乃至彻底的休眠状态。

  3.同济大学在德国研究智库建设方面的做法

  同济大学把德国研究中心列为学校重点扶持的两个高校智库建设项目之一,提供高校智库专项建设经费。另外,同济大学还建立了智库协同服务体系,减少教师的行政负担,展示智库的建设成果。

  在用人方面,同济大学允许德国研究智库以高等研究院的形式聘用专职研究人员。目前,学校正在制定专职研究人员聘用办法,为智库用人开辟更加灵活的通道。另外,学校还构建开放灵活的聘任机制,为学科与智库融合创造条件。学校计划采用“双聘”形式,“双聘”的形式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为跨学科岗位模式,由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学院根据学科交叉需要共同设岗,共同聘任,共同管理,共同考核;第二类为主岗 副岗模式,教师在完成已聘任岗位(主岗)的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可到校内其他学院从事学科交叉研究,即从事副岗工作。未来,各学科、各学院与智库之间的人才共享也可按此规定实施,甚至可以设想,有些教师的主岗在智库,而副岗在对应的学院和学科。因此,学科与智库之间的“旋转门”可以处于始终开放的状态。

  在智库成果评定和奖励方面,同济大学已经建立了分层次的智库成果认定标准。以前的奖励非常单一,很大程度上以领导批示为唯一标准。如今的成果认定分为多个层次,任何智库成果一旦被录用,就能获得相应的承认。因此,教师不再觉得参与智库建设是高不可攀的,其参与的积极性会大幅度提升。虽然智库成果仍然以货币奖励为主,但学校已经着手把智库成果与学科成果进行贯通,建立某种折算机制。例如,在职称评审时允许有1/3的成果可以是智库成果。

  在智库评价方面,学校并不是单一地从领导批示角度进行评价,而是从五大影响力对智库进行综合评价,即政策影响力、媒体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强调在产出智库成果的同时,也要形成学科成果,并鼓励和培养教师撰写不同形式的文章,为不同的目标(学科、智库)服务。考虑到高校以及高校教师的特点,毫无疑问,学科类成果的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大于智库类成果。因此,高校教师只有做到两类成果产出过程之间的贯通,才能不会因参与智库研究而废弃学科成果的产出。

  三、结语:高校国别区域研究学科建设

  与智库建设的联动高校国别区域研究的出路是学科与智库之间的联动发展。目前,中央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高等教育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在此背景下,高校的国别区域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这是非常有利的局面。与此同时,高校应努力做到学科与智库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使国别区域研究拥有持续的发展动力。所以,学科与智库建设联动发展是因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

  高校要做好联动发展,需要打破学科与智库各自为政的局面,贯通学科与智库两个平台,促进两个平台之间人才、资金、机制等的互相对接、互相补充,带动学科成果和智库成果的互相支撑、互相催化,从而实现“一流学科”与“一流高校智库”之间的协同式发展。

  参考文献

  徐晓虎、陈圻:《中国智库的基本问题》,《学术论坛》2012年第11期。

  杜宝贵、隋立明:《正确认识高校智库建设中的几个关系》,《高校教育管理》2014年第4期。

  张新培、赵文华:《研究型大学与高水平智库协同发展及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8期。

  汪锋:《高校一流学科与新型智库建设的互动机制研究》,《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9期。

      (本文根据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在第十八次全国皮书年会(2017)上的讲话录音整理而成。郑春荣,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德国与欧洲问题研究。)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