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作者
-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皮书机构
皮书发布
2022年11月9日,由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协办的“对冲全球不确定性”的宏观政策研讨会暨《财政蓝皮书: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22)》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财政蓝皮书主编刘尚希作主旨发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原主席肖钢,中国金融40人论坛学术顾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庆旺,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等知名专家、学者应邀参会研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邢丽主持会议。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来自各界的近4万人参加会议。
刘尚希作了关于“如何构建中国发展的确定性”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当前的经济形势可以概括为一个词——不确定性,在不确定性的世界,风险思维是唯一的生存法则,历史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叠加是我国发展风险累积的症结所在。当前中国面临的“三重压力”,实质上是不确定性的交织叠加,而结构性扭曲是“三重压力”的根源。这种结构性扭曲表现在:一是社会转型滞后于经济转型;二是经济转型滞后于绿色转型;三是政府转型滞后于发展转型。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只有用新发展理念去加快政府转型,提升治理效能,才能对冲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一是让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跑在风险的前头。政策的基本逻辑是要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风险进行权衡,然后加以对冲。二是转变治理理念,全力化解战略性与长期性风险。只有着力防范化解战略性风险和长期性风险,才可能构建新的确定性,才能避免各领域政策各行其是,衍生出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三是用不确定性思维完善预期管理。在高度不确定的风险社会,其核心问题就是构建新的确定性。与消费预期、投资预期相比,市民化预期更加重要,更事关长远和经济社会大局。四是理顺财政与金融协同的底层逻辑。财政金融属于相互贯通的两个层次,货币发行权源于国家信用,而国家信用源于国家的征税权。在这个意义上,货币发行权源自于国家财政权,由此推论,国家财政是金融的基础。国债与货币的关系也是现代货币理论探讨的主题内涵,事关现代财政经济金融运行的底层逻辑,值得高度关注。
应邀与会的专家、学者对财政蓝皮书作出高度评价,并就“对冲全球不确定性”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肖钢认为,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多目标多政策之间统筹协调难度增大,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和创新性面临挑战,政策执行的机制也有待完善。下一步要坚持系统观念,以问题为导向,构建和完善多目标约束下的宏观政策框架。黄群慧认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面临不确定性增多的风险。郭庆旺认为财政政策存在“信心效应”问题,市场主体很可能因为担心财政风险而预期变差。沈建光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当前主要矛盾,需要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畅通供需循环。钟正生认为,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高度联结,财政和货币政策势必要考虑外部环境与传导风险,解决通胀问题或需要财政和货币加强配合。余永定认为,中国的关键问题是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速放缓是当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王利民作为蓝皮书合作方代表致辞。他充分肯定《财政蓝皮书》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高度评价《财政蓝皮书》在议题设置、话题引领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对于政府在财政战略、对策、政策的制定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展现了财科院“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期待财科院能持续出版高质量研究成果。
财科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英华代表撰写组汇报了《财政蓝皮书》的研究特色及框架内容。研究特色在于:一是坚持公共风险视角。分析多重风险叠加背景下财政政策如何权衡、防范和对冲风险,在经济社会运行中注入确定性,统筹发展与安全。二是多维度系统性分析。延续经济、社会、改革三大分析框架,围绕经济、民生、就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系统分析财政政策。三是长短期视角相结合。从中国整体发展的视角分析财政政策目标和逻辑路径变化,及中长期目标下年度财政政策内涵要领。四是注重数说财政,将财政与宏观经济社会数据关联起来分析。报告综述2021年财政政策,展望2022年及以后财政政策,分析研判经济社会形势和财政收支情景,评估广义财政支出政策乘数效应,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城镇化、绿色低碳发展等重要领域政策实践。
《财政蓝皮书:中国财政政策报告》是财科院智库品牌成果之一,2018年首部财政蓝皮书推出,本次发布了年度报告系列的第五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