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作者
-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皮书机构
皮书发布
11月5日上午,由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主办的“《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 《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2》 新书发布会暨大运河文化研讨会”在聊城大学举行。
本次会议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兼大运河组协调人、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周泓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副秘书长平志明,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传承发展处副处长朱明松,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兼大运河组顾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所长、正高级工程师吕娟,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倪玉平,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竞昊,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王健,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黄杰,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教授陈喜波,《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主编、烟台大学教授吴欣等2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聊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昭风,聊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白成林,聊城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运河学研究院院长庄波,聊城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苏明海,学校统战部、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人文社科处、融合发展处领导及运河学研究院教师等出席本次会议。
会议第一阶段议程由聊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白成林主持。聊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昭风致欢迎辞。他首先介绍了学校及运河学研究院的发展历史及建设成就,并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感谢。他指出,千年古运河见证了中国王朝的变迁,记载了中华文明的兴盛繁华。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全面阐释大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精神,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2》的出版发行,可谓恰逢其时,对于弘扬和传承运河文化,促进运河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会议第一阶段
王利民在致辞中对发布会的召开以及《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大运河蓝皮书2022》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和高度赞赏。他认为,《中国大运河年鉴》出版是国家对大运河文化高度重视的回应,是中国年鉴事业繁荣发展的标志,更是运河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的价值体现。《中国大运河蓝皮书》则对中国大运河各项事业的发展状况做出细致的考量和梳理,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和建议。相信此后推出的相关系列成果必将能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周泓洋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是我国首部以大运河为主题的年鉴,填补了该领域专题研究与社会服务空白。《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2》则从七个方面详述近一年的大运河相关事件,具有极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作为国内首家以运河及其区域社会为研究对象的院级科研实体单位,长期致力于大运河文化的研究与推广,在基础研究和服务社会两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绩。相信此次研讨会一定会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提供新思路、新方案、新创造。
会议第二阶段议程为报告解读、研讨,由聊城大学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运河学研究院院长庄波主持。《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主编、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教授丁延峰首先对《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进行专题解读。他从编纂重要意义、内容编排特色和独特文献价值三个方面,对《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进行了全面分析和论述。他指出,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大运河越来越关注,这为运河学研究院积极主动融入大运河保护开发之中,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与理论支撑。在《年鉴》编纂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借鉴其它年鉴的编纂体例,结合大运河特色,设定了政策法规、水利工程、航道运输、文化旅游、生态保护、学术研究、大事记等七个板块,力求使其符合大运河自身的肌理与面貌,体现大运河年度动态和运河学研究特色。研究院将以本次会议为新的起点,紧扣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完善体例,丰富条目内容,尽最大努力把年鉴编好,编出特色,为更好弘扬运河文化,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做出我们新的更大的贡献。
专家在线交流
第二阶段专家发言
《中国大运河蓝皮书2022》主编、烟台大学教授吴欣对《中国大运河蓝皮书2022》总报告进行解读。吴老师首先介绍了2022年大运何蓝皮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并对2021年、2022年蓝皮书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她认为,当前大运河保护、传承与利用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完成,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成为文化带建设的重点,而黄运关系成为新的学术研究热点。当前运河文化的研究及保护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管理条块分割、大运河宣传质量与水平有待提升、文旅融合水平有待提高、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理论研究滞后等问题和不足。针对这一情况,她提出了提升文化带建设的辐射带动力、建立良好的协调发展机制、加强大运河学术研究和宣传、拓展融资渠道等对策和建议。
贺云翱在发言中指出,坚持“内容为王”,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为学术界,大运河文化越重要,介入的力量和资金越多,越要坚持“内容为王”,越要科学发掘、揭示、研究、保护、传承、传播、弘扬、发展真正优秀的大运河文化和大运河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新时代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做到对先人负责、对现代负责、对未来负责。
吕娟在发言中指出,存史是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年鉴和蓝皮书都具有存史的功能,也是一项政治性、历史性、现实性很强的工作,它们不仅能够及时总结、记载当代发生的事件,还会把珍贵史料留给后人,而且今人和后人还能够借助年鉴、蓝皮书分析事物发展规律,科学预测未来,指导工作。《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 《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2》 这两本书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氛围中出版,可以说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但也任重道远。以后还可以进一步加以完善和补充,为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倪玉平首先对本次新书的发布表示衷心的祝贺。他认为,随着《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的出版发布,标志着聊城大学运河研究院“一书一刊一平台”的基础上,出现了四个学术矩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从史料阅读到内容发表的全学术链条。这对于学术界特别是运河学研究,是一个很大的福音,也充分显示了聊城大学运河研究院的学术雄心和学术能力。希望《中国大运河年鉴》《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以后能够越办越好,成为引领中国大运河研究的旗手和平台。
孙竞昊在发言中认为,《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中国大运河蓝皮书2022》两本书的出版是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不仅是建功立业,而且是富有情怀的付出,对于弘扬和传承运河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聊城大学的运河学研究薪火相传,而且在传承中不断开拓、创新,已经形成“品牌”。不仅在国内领先,也会在国际上发挥重要影响。《中国大运河年鉴》《中国大运河蓝皮书》等应用型成果可与更专业化的学术研究相得益彰,互为“基础”,推动运河学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
陈喜波在发言中指出,近年来,聊城大学运河研究院在基础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展现了研究院强大的综合实力。他以《潞河督运图》为例,说明学术研究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当中是基础性工作,没有严肃正确的学术考证,文化建设就会出现很大偏差。当前的学术研究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作用,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也明显出了问题。因此,今后运河研究者的一个方向,就是要转向关注社会现实,发挥学术研究在经济、文化建设的指导性作用。
王健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中国大运河蓝皮书2022》的出版,显示出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正在由扎实深厚的基础研究向服务研究转型拓展。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已经成为全国的标杆,名副其实成为中国大运河文化的研究中心,全国运河学界学习的榜样。针对年鉴的编纂,他提出要认真区别和筛选相关条目,增加运河文化遗产考古挖掘的相关内容等意见和建议,并谈了自己对当前大运河文化理论和实践的几点思考。
黄杰在发言中认为,聊城大学的运河研究在全国之所以形成特色和影响力,是与聊大老中青三代具有强烈运河情怀的学者持续不断的研究是分不开的。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作者队伍的广泛性、蓝皮书自身的权威性得到很大提高。为进一步提高《中国大运河蓝皮书》的水平,需要扩大该蓝皮书的宣传力度,提高在学界和政界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并邀请更多有影响力的学者和政府研究机构研究员加入到蓝皮书的队伍中来,以高质量的成果提升蓝皮书的质量,更好服务于国家和运河沿线各省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兼大运河组顾问、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教授王云首先对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特色进行了介绍。她指出,学术研究为现实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担当,《中国大运河年鉴2022》的编辑出版就是其表现之一。该书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部内容多样、信息丰富、时间集中的资料性、便览式工具书,填补了国内没有大运河主题年鉴的空白。同时出版发行的《中国大运河发展报2022》,是研究院联合世界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出版的第5册《中国大运河蓝皮书》,是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对社会贡献的又一力作。希望各位领导、专家和学者多给予研究院以指导和帮助,以期使研究院的“两书一刊”能够越办越好,切实承担起大运河研究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智库咨询平台的作用。
庄波最后做了总结发言。他指出,近年来,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紧扣运河学学科建设,坚持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互促双赢,不仅在国内外运河学研究领域具备了独特影响力,而且在服务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工作方面,积极发挥智库作用。明年是运河学研究院成立十周年,回顾近十年的发展历程,研究院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都离不开各位专家的关心与支持。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运河学研究院的发展更离不开各位专家的助力与呵护。运河学研究院是我校的重要学术品牌,在今后的工作中,运河学研究院要切实“做好主业”“搞好服务”“建好平台”,在运河历史、运河文化、运河水利、运河社会等方面,拿出一批有质量、有深度、学界认可的高质量科研成果,不断推动运河学研究再上新水平。要切实发挥好智库作用,紧扣党和国家文化事业发展大思路,贴近社会发展需要,抓好学术成果转化。要采用线上交流等多种方式,主动创造更多学界专家讨论交流的机会,努力形成运河学研究合力,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再上新水平,再创新辉煌!
(胡梦飞撰稿 丁延峰、郑民德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