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作者
-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皮书机构
皮书发布
2023年3月1日,山东财经大学中国国际低碳学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低碳发展蓝皮书: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报告(2021~2022)》。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报告(2021~2022)》是由山东财经大学中国国际低碳学院主持编写的以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为主题的系列研究报告。本报告基于全球气候治理的国际形势和我国“双碳”战略目标提出的时代背景,针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交易市场”)体系发展的现状、问题和趋势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总结,为改善我国碳交易市场环境、优化碳交易市场机制与相关政策、大力推进我国绿色低碳经济转型、按时实现“3060”目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报告指出,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因其灵活性高、减排成本低的特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采纳为主要的碳定价机制。目前全球正在运行的33个碳交易市场已经形成“1个超国家级、8个国家级、18个省级或州级、6个城市级”的全球市场层级,覆盖了全球约55%的gdp和17%的温室气体排放。在气候危机愈加凸显的大背景下,中国也在不断探索温室气体减排路径与适宜国情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目前已经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2005年开始的cdm项目推行阶段,2011年启动的碳交易试点市场建设与运行阶段,以及2014年推出、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的全国碳市场建设与运行阶段。目前中国呈现全国碳市场与区域试点市场同步发展的局面。中国从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加强市场机制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作用,不仅可以有效限制碳排放,还能有效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技术投资。全国碳市场的正式启动象征着中国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发电行业作为突破口率先进入全国碳市场的第一个履约周期,涉及企业2225家,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40亿吨。截至2021年底,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到1.79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76.6亿元。当前,全国碳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截至2022年底,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约2.3亿吨,累计成交额约104亿元。
全国碳市场的有效构建与科学运行对国内经济提质增效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我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和全国碳市场的系统梳理,报告认为:碳交易试点市场的发展为全国碳市场的启动和有序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积累,并将持续在制度创新、金融创新等领域做出探索性推进。从第一、第二履约期情况来看,全国碳交场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政策导向型、履约型市场是该市场典型特征,现货市场是主要市场,电力行业企业是唯一参与主体,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协议交易是主要交易方式,其中又以大宗交易为主,挂牌协议交易则是成交额最大的交易方式。②全国碳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单就第二履约期来看,与第一履约期相比,市场交易活跃度陡降,市场持续低迷,这与履约期从一年改为两年有一定关系。③从碳排放量抵消情况来看,控排主体在第一履约期内累计使用超过3000万吨ccer抵缴碳排放配额,成交额高达9亿元。ccer在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要在满足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确保配额分配略低于企业当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使得控排单位有购买ccer的意愿。同时也要对ccer进行总量控制,建立健全ccer审核制度,完善ccer与其他工具的协同机制,充分发挥价格信号引导作用和市场资源的配置作用。④碳市场和碳金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愈加紧密。碳交易市场的发展逐步成为碳金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碳市场交易标的金融属性亦愈加明显。同时,配套碳金融举措和政策的出台将从交易产品、交易主体、交易容量、交易方式及环节等各方面助推全国碳市场的发展。
报告构建了中国碳交易市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的建设是基于前人对碳交易市场的评价分析,结合碳市场建设目标和市场运转情况,综合考虑了交易规模、市场结构、市场价值、市场活跃度、市场波动性5个维度,选取10个具体指标构建而成。为了提升分析数据的颗粒度,指标体系基于月度交易数据进行分析。该指标体系通过对2021年7月16日至2022年7月16日共计242个交易日中国碳交易市场的运转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全国碳市场和8个碳交易试点市场的综合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得益于碳交易试点市场长期以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全国碳市场在初建阶段发展比较迅速,交易机制运行比较顺畅,在交易规模、交易价格、市场活跃度等几个关键指标上快速超越了碳交易试点市场,综合得分增长幅度最大。
从整体运行情况看,我国碳市场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有效性不足,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①从碳配额总量和分配机制来看,我国碳配额总量是基于纳管企业碳排放强度设定的,存在配额核算滞后且供应量不稳等问题。分配机制方面,由于配额分配及上缴存在时滞,提前持有碳配额将承担碳价波动风险,因此纳管企业更倾向于临近履约期时根据核定配额总量进行交易。②参与主体方面,全国碳市场参与主体有限,就行业而言目前只纳入了电力行业2000余家企业,主体只有企业,投资机构等主体尚未被允许入场交易,因此企业参与交易主要以完成履约为目标,交易频次低。③企业的认知和准备不足。企业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在现货市场交易不足的情况下,缺乏对碳金融产品创新的需求,进一步限制了相关产品的推出。④市场监管制度有待完善。目前全国碳市场监管部门是生态环境部,但金融交易产品的监管归证监会,部门之间的制度差异也是影响创新,进而影响市场流动性的原因之一。全国碳市场启动不到两年时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报告不仅从市场自身情况展开分析,还切入企业微观视角全面掌握交易主体的水平,深入调研走访企业、相关部门和交易机构,对不同类型的纳管企业的分布情况,参与全国碳市场的履约情况、抵消情况等进行了解。从企业低碳意识与理念、企业战略定位、碳管理制度建设、碳数据管理平台建设、碳交易管理能力建设等多方面掌握了当前企业参与碳交易市场,应对碳价风险的整体水平。
面对全国碳市场初始中市场和企业分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报告认为:今后,应继续跟进国际上相对成熟碳市场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态势,基于我国碳市场发展阶段及特征,尽快扩大纳入行业范围,设计多主体入市机制,扩大资金规模和平均市场活跃度;加快碳金融标准制定,推动碳金融产品设计,助力我国碳金融市场运营日趋规范与完善;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增强各级市场协调性;提升企业碳管理意识和管理体系建设水平;培育碳市场与碳管理专业人才;将“碳税 碳市场”协同的多元碳定价机制提上日程;加快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碳交易市场相关立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