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作者
-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部...
皮书机构
专家视点
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他在会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这个讲话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说明民众在这方面有热切的期盼,同时这也意味着,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然而,坊间关于共同富裕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似乎这也成为民粹主义情绪宣泄的适当话题。所以我们也必须厘清:共同富裕不是我国历史上的“均贫富”口号,不能采取杀富济贫的办法;共同富裕更不是要返回我国改革开放之前的平均主义,不能再搞“大锅饭”;共同富裕也不是一种空想的理想状态,在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现代社会,共同富裕是有差别的共同富裕。
在中央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相关部署中,有几句很重要的也容易被忽视的话,就是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所以我认为,我国实现共同富裕,也应该像当年提出“小康社会”那样,有一个推进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的、数量化的、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以实现从“共享”到“共富”推进。
衡量共同富裕或者说衡量收入和财富差距的国际通用指标有多种,比如基尼系数、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十分位系数(最高10%收入组均值与最低10%收入组均值的比值)、相对贫困率等,但我们的选择要依据我国自身的国情,从实际出发,也要具有可操作性。
在我国实现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有密切的联系,因为从走向现代化的要求来看,或者说从现代化社会的主要指标来看,我国当前存在的巨大城乡差距,是实现现代化的最大软肋和短板。另外,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整体收入差距的最大影响因素,就是城乡差距,大概可以解释整体收入差距的40%的原因,这是我国相比较发达国家的一个特殊性。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两个基本国情都没有变。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推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取向,不是“削尖”,而是“抬基”,因为在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中,有一个庞大的底座,绝大多数是务农的农民,“抬基”就是使这个庞大底座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基于我国国情,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一定要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我国农村已经全部消除了绝对贫困人口,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伟大成就。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世界上每100个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人口中,就有43个是中国人。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数最多的国家,有7亿多人摆脱绝对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然而,我国的乡村目前仍存在数量庞大的低收入人口、生活脆弱人口、相对贫困人口。按照世界上现代化国家通行的标准,相对贫困人口一般是指年收入低于全国居民收入中位数的50%的人口。2019年,我国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是2.65万元,50%就是1.33万元。那么我国现阶段还有多少农村居民收入低于这个标准呢?
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农村居民住户调查的收入五等分数据,2019年农村最高20%收入组家庭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60万元,20%中间偏上收入组家庭是1.97万元,20%中间收入组家庭是1.40万元,农村这三组比较富裕和相对富裕的家庭,年人均收入都超过了1.33万元的相对贫困线。
但是20%中间偏下收入组家庭的年人均收入是0.97万元,20%低收入组家庭是0.43万元,这都低于1.33万元的相对贫困线。由此我们可以推算,我国2019年总人口14亿人,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是60.6%,农村常住人口约5.5亿人。这5.5亿农民的40%,就是2.2亿人。也就是说,我国农村现阶段还有至少2.2亿人属于相对贫困人口、生活脆弱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5.7%。
这个15.7%的相对贫困率是什么概念呢?根据经合组织(oecd)发布的统计资料,按照低于收入中位数50%的相对贫困率计算,在2018年到2019年,发达国家(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相对贫困率是11.1%,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类型,美国是17.8%、韩国16.7%、英国12.4%、法国8.5%,北欧国家多在7%以下。
我们这样一个正在成长的发展中大国,如果在一定时期内,比如7年,能把现在农村15.7%的相对贫困率降到10%以下,就可以说实现了共同富裕第一步的“共享”目标,因为这已经低于现在世界现代化国家的平均相对贫困率。而这意味着,要使我国现有2.2亿相对贫困农民中的8000万农民,较大幅度地提高收入和改善生活。这是在巩固脱贫成果基础上的一个新的走向共同富裕的伟大工程,可以称为实现初步共同富裕的“新七八规划”,即用7年时间较大幅度提高8000万生活脆弱农民的收入、地位。
这也是一个现实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我国为实现这个目标也已经奠立很好的基础。2011~202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272.4元增加到17131.5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这10年累计增长111.9%,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7.8%,为全国居民人均收入在此期间翻番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已连续11年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从2010年的2.99倍下降到2020年的2.56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预计这个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
要实现这个初步的共同富裕目标,当然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从实现脱贫攻坚的经验来看,就是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来给予支持,要发挥各发达地区、城市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实行精准帮扶。这不是搞“一平二调”,也不是不计成本,而是先富帮助后富找到富裕的路子,重要的不是转移支付了多少钱,而是能否培育出农村和农民长期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2021年12月25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共同发布
《社会蓝皮书:2022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
图书推荐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