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书作者
-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皮书机构
专家视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碳达峰”“碳中和”明确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战略方向和目标要求,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在这一整体布局中,数字技术与产业将发挥重要推动作用,为我国开辟一条绿色低碳的新发展道路,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
李国强教授
为此,中国生态智库科研助理邓岚在《群言寄语》栏目邀请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国强教授,李教授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支部书记等职务。本期,让我们听听李教授对“双碳”数字化发展的独到见解。
邓岚:感谢李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峻,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资深研究员,请问李老师,您对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持什么样的态度和评价?
李国强:党的二十大对“双碳”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确要求,要求“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3060”双碳目标是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它为加速技术创新和现代化生产创造了巨大机遇,将推动我国发展以从化石能源为主向以非化石能源过渡,有利于确保我国能源安全;紧紧牵住降碳这个“牛鼻子”,能够倒逼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意味着形成以低碳为特征的新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将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3060”双碳目标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正在进行的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应坚持系统思维、系统治理,统筹有序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处理好减污降碳与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的关系,实现“双碳”目标要不断完善数字能源产业创新政策,筑牢能源安全基石。
邓岚:李老师,您谈到数字能源对实现中国的双碳目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请您简要地给我们讲讲数字能源如何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李国强:数字能源是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要求。生态文明和信息文明是当代两个重大时代主题。在新的生产力条件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索一条人类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代发展的历史潮流,数字经济和生态经济都将是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业结构的大变革。我们确定的到2035年发展目标是,人均gdp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大概3万到4万美元,2022年我国是1.2741万美元。实现这个目标的约束条件是人均碳排放基本不增长或者还要有所减少,在此条件下,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又要大幅减排,这是发达经济体和人类未曾经历过的事情。我们既不能走发达国家高碳高增长的自然达峰的老路,也不会走低碳低增长之路,而是要探索走出一条低碳或者零碳的较高增长之路,要实现减碳和增长双赢。可以预见,中国未来需要付出巨大努力,这是极具挑战的重大历史课题,需要体制机制、科学技术、数字能源技术不断创新,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绿色发展的新路。
数字能源是节能减排减碳的有效抓手。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双碳”问题,关键在于促使供给侧使用零排放能源,采用零排放生产工艺。2017年我国碳排放占比最高的是电力,主要是火电,其碳排放占比从世界平均看是41%,中国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占比大概是52%,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由此可见,电力行业降碳是实现碳中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抓手,现阶段重点支持的领域应该是电力行业以及其他行业的数字化能源转型。
邓岚:就推动我国数字化能源转型进程,您有何宝贵的意见与建议?
李国强:数字能源转型关键在于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谋划、一体化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是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对人才强国作出的顶层设计,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锚定了新坐标、树立了新标杆、描绘了新愿景。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数字能源产业发展上反映更为真切。数字能源体现着数字化、绿色化的基本特征,体现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特征,根本上是一场巨系统的创新。“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本质属性是创新性,创新性反映了人才的素质和劳动的特点,其中包涵了先进性、时代性、层次性和时效性。当今世界,无论是科技竞争、企业竞争,还是综合国力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综合国力竞争离不开强大的人才支撑。人才资源作为创新活动中最活跃、积极的因素,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邓岚:当前我国数字能源领域的人才资源总体处在什么水平,已有人才的技能与素质是否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李国强:目前,我国人才和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存在着不适应、不协调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人才供需缺口巨大。数字能源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人才供需缺口更是突出。人才供需失衡、人才与岗位能力不适配,都对数字能源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着不良影响。为此,要瞄准数字能源科技前沿,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主动抢占人才制高点,以数字能源重大项目和关键任务为牵引,多渠道培养、吸引和交流各层次人才,建设完整的数字能源人才梯队,推动数字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邓岚:数字化和绿色低碳已成为全球能源产业发展的两大趋势,而数字能源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与发展也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广泛关注与支持。那么在您看来,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培育数字能源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李国强:信息时代,数字化是潮流也是趋势,数字化为经济赋能、为发展助力。数字能源产业创新要探讨做好研发、融合、创新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数字经济相关的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创新研发投入,提升数字能源核心竞争力;要加强数字技术和能源产业领域的交叉融合,实现多技术协同效益递增,进而引领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要密切关注数字经济市场前沿动态,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对未来能源的影响,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提升能源生产和消费效率。
邓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数字中国,这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也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为适应数字化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能源行业需要如何发展呢?
李国强: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实现“双碳”目标,能源领域是主战场、主阵地,能源行业低碳转型是重要实现路径和战略选择。能源行业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我国数字经济独特优势,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能源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能源数字经济,促进能源产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为新形势下能源行业节能降耗、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
邓岚:我国已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以及循环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由之路。那么在您看来,我国应采取哪些举措来推动绿色发展呢?
李国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动绿色发展,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绿色发展是全球治理中的重要一环,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我国实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新理念,实施生态环保产业战略,既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同时也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带来了新机遇。绿色产业成为市场前景广阔、成长潜力巨大的高景气度产业,近年来已经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具体来看,在制造业方面,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制造业将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形成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路子,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我国要“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这些将形成绿色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机会。
在节能环保产业方面,在推动传统产业清洁化改造的同时,将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十四五”时期“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从城市规划、能源、交通、建筑到各类产业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技术、材料、设备、方法等将被广泛应用,比如海绵城市、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新型空调等,为绿色发展提供广阔市场。
在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上,将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巨量垃圾资源循环利用上,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在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上,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面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
在建设绿色产业链上,需要绿色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合合作,这也为广大的企业提供了投资机会。
邓岚:非常荣幸李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与我们就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与能源转型等战略性话题进行深入探讨。感谢您接受中国生态智库的本次专访,为我们答疑解惑,也期待下一次与您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