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皮书作者
- 谢伏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党组书记,学部委员,学...
皮书机构
新闻动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维护国家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畅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堵链、断链、缺链等风险加剧。美国实施的供应链霸凌行为成为影响近年来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首要因素,而且这个因素还将在较长时间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造成重大影响。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必须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的重点产业领域形成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
美供应链霸凌的影响
(一)美供应链霸凌影响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机制
美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政策可能存在的贸易投资转移和创造效应、创新链挤出效应和竞争优势重塑效应,将显著重塑现有全球价值链的垂直分工格局,对全球产业链分工产生显著冲击。
1. 贸易投资转移和创造效应
美国的供应链霸凌力图发挥美加墨自由贸易协定(usmca)、美日印澳四国机制等在提升供应链弹性方面的作用。这一政策将削弱中国在关键产业链供应链下游的重要作用,倒逼中国从产业链下游向上游不断攀升,降低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需求侧下游和供给侧上游的依赖度,更加重视扩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新兴市场潜力。同时,美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政策将推动中国转向日本、韩国、欧盟等其他发达经济体,构建基于关键产业链供应链的南北合作新格局。
2. 创新链挤出效应
美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战略的重点在于防范潜在战略竞争对手对美国供应链短板的挑战和威胁,通过收缩关键产业链和创新链长度,达到“备份”战略竞争对手产业链和“脱钩”战略竞争对手创新链的目的。美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战略削弱了中国在创新链下游的重要性,降低了中国通过全球创新链获取前沿科技的可能性,倒逼中国走注重自主创新的内源式升级路径,进而全面打击了以中国为中间节点、其他发展中国家为外围的“共轭环流”模式,迫使中国更为重视国内大市场构建和扩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新兴市场。
3. 竞争优势重塑效应
美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战略聚焦关键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自主可控性。对中国而言,长期以来嵌入全球价值链下游的要素成本优势将逐步弱化。一方面,中国要素成本显著上升和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优化接近临界点,即全球价值链下游可能逐步转移至越南、墨西哥等要素成本更低的国家;另一方面,在数字经济中基础性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上,中国尚未形成具有自主可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特别是对产业链上游的原材料和关键中间品外部依赖度较高,亟须兼顾产业链发展的效率和安全,更为依靠国内大市场提供产业链供给侧和需求侧支撑。
(二)美供应链霸凌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的短期冲击
从短期看,美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战略实施的自主性相对较弱,依靠经贸伙伴国构建“小院高墙”式内循环的方式会对全球产业链造成巨大冲击。美国在关键产业链中下游生产制造方面对中国依赖度较大,呈现基于比较优势的“共轭环流”基本模式。美国依靠经贸伙伴国弥补中国在产业链上游的进口需求和产业链下游的出口供给,总体难度较大。
从长期看,美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战略对中国上游供给侧影响较大,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区域价值链尚难以满足供给需求。中国处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产业链下游生产制造环节,产业链上游关键资本品和中间品在发展中国家的供给能力相对较弱,中国的部分环节在一段时间内将承受较大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在关键产业链的发展能力。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政策建议
(一)掌握战略主动,把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放在自身的力量基点上
从“双循环”的角度分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路径,可将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路径分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以国际循环为主体和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等类型。我国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过程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需要通过牢牢掌握战略主动,在动态调整“双循环”格局中不断塑造新优势、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大力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应用场景建设,使创新链与产业链融通发展加快落地见效
加强前沿科技基础研究的支持,围绕存在重大产业安全隐患的领域或严重制约产业发展的产业链关键短板和痛点布局创新链,夯实基础研究。加快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创新成果应用场景建设和关键产业供应链抗击极端风险的能力建设。
(三)坚持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
近年来,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急剧增加,其根源在于产业链供应链全球治理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没有充分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特别是近年来,美国政府以维护所谓的“国家安全”为借口,全面推进所谓的“增强供应链韧性”战略,通过霸凌手段,利用其在部分产业中的结构性优势,把美国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把全球产业分工收益优先美国化。在建立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治理体系上,我国主张建立一种合作共赢的平等的治理体系,并坚定不移地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保障本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以实际行动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
(四)扎实推动中日韩、欧盟等区域国家合作,夯实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基础
以日本、韩国和欧盟国家为主的美国伙伴国是中国在ict进口端产业链、ict进口端产业链、清洁能源进口端产业链的主要参与国。基于比较优势原则,在排除政治干扰的前提下开展务实合作,具有潜在可行性,也是互利共赢的有利选择。因此,可推动中日韩、欧盟等区域国际合作,拓展全球产业链发展空间。
(五)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战略合作,全面提升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可控水平
积极发挥中国产业链齐全和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率先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放国内市场,以制度型开放为主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强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5g、数据中心、云计算等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中合作,将“一带一路”建设由产业链合作为主转向产业链创新链整合协同,逐步提升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的区域内自给率,引导企业率先在区域内实施相关技术,推动各发展阶段国家包容性增长。优化“一带一路”建设与日韩贸易投资战略协同,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共商共建共享”优势,兼顾向西开放与向东开放,充分发挥中国超大市场规模商品、要素虹吸能力,促进产业链核心环节与边缘环节全方位、多维度、宽领域合作,强化中国生产制造核心的地位,促进日韩在优势产业中扩大经济腹地,共同推动亚洲区域价值链双向环流内部化,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抗风险能力。
(六)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关键产业链供应链抵抗极端风险的能力建设
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提升极端情况下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能力和水平,充分保障有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国防安全的关键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性和抗风险冲击能力。开展基础设施韧性评估,提升基础设施韧性,提升应对极端天气、重大疫情的承载能力。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精心设计备份系统,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
2023年2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产业与企业竞争力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产业蓝皮书: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22~2023)no.11——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本文摘选自《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2022—2023)》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有删选。
策划:秦丹
编辑:贺斯为
审核:陈雪
图书推荐